跳到主要內容區

校園網站

 

【閱讀推動】110學年度「與作家有約3」李偉文老師準備活動

ImgDesc
ImgDesc
ImgDesc

 

smiley行前準備活動X答題摸彩
全校各班均能參加的摸彩活動!

  • 閱讀推動教師處提供以下資源,選讀文章與問題「自由選用」,亦歡迎班級導師、任課教師自行斟酌、設計,凡與作家相關之活動,皆可納入行前準備活動獎勵方案。
    • 1箱共讀書箱《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》,每篇文章末尾有作家設計之問題思考。
    • 8篇文章,含採訪報導1篇、〈中平週訊〉選文2篇、本準備活動頁面3篇(收錄於各版本教材)。
    • 1則Ted影音。
    • 18道依據文本與影音設計的參考問題。

yes「參與答題」可獲摸彩資格。參加摸彩須至少回應1道題目,答題紙張規格班級統一即可,建議以B5、A5、A4為主。
 heart歡迎洽詢設備組閱讀推動教師(#506)索取空白答題紙。


smiley文章篇目

  1. 〈李偉文,做一場荒野大夢〉(採訪報導/如下作家故事連結/附件下載/提供紙本)
  2. 〈眼見就能為真嗎?〉(附件下載/提供紙本)
  3. 〈食物、農夫與我們的餐桌〉(附件下載/提供紙本)
  4. 〈善加利用考試或作業裡的錯誤〉(第7週中平週訊考前省察X藍色思考帽學習)
  5. 〈透視唐吉訶德的鏡片〉(第9週中平週訊X問題思考)
  6. 〈從媒體學思考〉
  7. 〈善用時間的方法〉
  8. 〈別讓地球成為垃圾墳場〉

smiley作家故事/拯救荒野,先拯救荒涼的人心。李偉文,做一場荒野大夢。(採訪報導)

smiley作家簡介/學經歷、社群平台、節目、著作一覽

smiley作家影音

台北的美麗與哀愁: 李偉文 at TEDxDachiLive 2013

關聯課程:7年級上學期社會─世界中的台灣、台灣的地形與海域、氣候與水文。
Q15:
作家如何與未聽聞過台灣的外國人介紹我們的故鄉?請就地理環境特色、生物多樣性、人種與文化的多樣等擇一項寫出你閱聽到的訊息。
Q16:在作家的觀察中,他認為台灣的自然環境正面臨到甚麼樣的問題與困境?請嘗試舉出一點具體說明。
Q17:作家在演說中提出「台灣成為環海卻不靠海,臨河卻無法近河的乾枯島嶼」,除了東部海岸的消波塊使我們無法真正靠海,請嘗試舉例說明為何我們「臨河卻無法近河」?
Q18:作家提出「台灣農地愈破碎,生產力愈低,登記農民的人數卻愈多」,根據我們在影片中及日常生活中所閱聽到的訊息,請嘗試說明有此現象的可能原因為何?

 


smiley作家文章精選(收錄國中小國語文教材)

  • 〈從媒體學思考〉

給關心世界的小讀者:
  上週收到你的來信,很高興知道年紀小小的你,已經能從媒體學習發現問題,認真的思考。
  你在信中提到,最近媽媽的手機常收到一些朋友「好心」傳來的訊息,例如某種食品有毒、某商店正在舉辦新會員送好禮活動等。該如何辨別這些訊息的真假?生活上該如何應對這些五花八門的資訊?都讓你感到困惑。
  發現到了嗎?現代的訊息更新速度越來越快,媒體形式也越來越發達,讓訊息變得隨手可得。從報刊、電視、廣播,到電腦與手機,人們隨時都能以各種管道,接收到廣泛多元卻簡短的訊息。一個事件的背景和原由,很容易就被人們所忽視,最讓人擔心的是,來自網路上的訊息常真假難分呢!所以我們應該先透過查證與思考,再做出明智的判斷,因為媒體訊息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對事件的觀點。
  因此,我們要常常練習想一想:這件事情為什麼會如此發生?它的前因後果是什麼?會產生哪些重要的影響?有什麼應變之道?這是不是對每個人都好?此外,平日持續閱讀更多深入的報導、書刊或文章,常常和人分享談論,找到證據來回答問題。這樣一來,你一定能養成良好的思考和辨別能力,可以客觀而正確的判斷訊息,讓媒體幫你變得更廣博,更有見識。
  我很高興你有一顆關懷世界的心,願意發問與探究。有了正確的理解與思考,就能產生好的想法和行動,成為一個好公民,世界將因你而變得更美好!
  祝福你,成為一個善用媒體學習的好孩子。
      關心你的大朋友 偉文叔叔
(南一版四上國語)


  • 〈善用時間的方法〉

  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一樣,如果你願意擠,總還是有的。」魯迅這句經典的勵志格言,除了不斷被人傳誦之外,也被人改編使用。對於時間的運用,他還曾說過:「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,浪費別人的時間,等於謀財害命;浪費自己的時間,則等於慢性自殺。」
  的確,與人有約時,我不願意遲到,更痛恨別人遲到。到了後來,我通常隨身帶書,以備不時之需,或者跟人約在書店碰面,在等待時可以趁機逛書店。
  我們常說「時間管理」,但其實時間不是我們所能管理的。雖然我們常說「時間就是金錢」,但是時間與金錢不同─錢可以管理,因為通常所謂管理是可以累積儲存,並且加以運用。
  建築師也是創意專家姚仁祿先生,曾經從簡單的角度,說明時間管理的真正意義,他說:「我們只能說,早上醒了就起來,晚上累了就睡覺。在這段醒著的期間,順著因緣,把時間變成礦產一樣的資源,在適當的時候開採出來,讓人家在這個時段中間,得到一些分享,自己也感到開心。這是面對時間資源,比較正確的態度。」他進一步強調:「即使為了完成一件事,我們得設定在某個時間完成目標。只是,這種時候,我們也不能管理時間。我們只能在一定的時間資源內,利用知識判斷事情將會如何發生,然後,用我們的經驗,讓有能力促使它發生的人聚在一起。能夠如此,我們就是促成這個緣分發生的重要催化劑。」他認為,我們不要想管理時間、擁有時間,我們只能在時間中,促成事情發生。
  因此,真正的問題不在於「管理時間」,而是「管理自己」,我們需要的不是「節省時間」,而是「節省工作」。我們抱怨時間不夠用,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真想清楚,究竟我們要什麼?什麼是我們生命中真正看重的?
  當我們看清楚生活中的輕重緩急,並依此而調整優先順序,把想做的事都做了,就不會惶然,而能夠增加自己生活的滿意度。
  設定優先順序,最重要的是決定「哪些是必須捨棄」的:分析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時、一星期七天大概都是怎麼過的,挑出可以捨棄的項目─除了工作,以及為了別人不得已需花費的時間外,剩下可利用的時間,有多少是被自己習慣性的行為不知不覺消耗掉了?
  著作在韓國非常暢銷的金蘭都教授,很具體地建議應該從事的行為:放下線上遊戲,多閱讀。停止網路衝浪,多讀報紙。看電視,不如觀賞電影。別只是空想,要多思考。聊八卦,不如與人深度交談……
  現代人真的花太多時間在網路上了,這些年行動通訊設備的普及,全面改變了我們的生活,有人如此形容:原本應該帶來自由的科技,卻創造了手銬,將我們的思緒綑綁在片段零碎的訊息中。
  我們以為善加利用時間,可以同時處理很多事,其實所完成的零星小事,只是創造出非常有效率的假象,當我們一整天都被這些說不清楚的雜事占據了,反而令我們很沮喪。因為我們需要完整而集中的時間,做我們覺得真正重要的事,才會覺得生活是有意義的。
  把時間花在我們覺得重要的事上,這是運用時間的關鍵祕訣。這些事也許是我們的夢想,也許是陪伴我們深愛的人。
  有人解釋:「什麼才是真正浪費時間?那就是沒有為你生活中有一席之位的人,騰出足夠的時間。」的確是如此,因為人的幸福感主要來自於人與人的關係,尤其是我們所看重的人。
  詩人威廉‧考柏也這麼說:「真正快樂的唯一來源,是為了某種我們看重的意義而花費我們的時間、我們的生命。」
  因此,管理時間和運用時間,重點在於:找到我們渴望的事,然後每天空出時間真切地去做。
(康軒版七上國文)2022/03/04取自:https://lygc9363645.pixnet.net/blog/post/128004032
延伸資源:
媒體識讀推廣中心https://www.mediawatch.org.tw/
面對假新聞至少你要有媒體識讀力(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)https://www.civilmedia.tw/archives/79765


  • 〈別讓地球成為垃圾墳場〉

  女兒AB寶從小幾乎不看動畫片,為了讓她們願意看這部動畫電影《瓦力》,我們全家先去臺北市立美術館參觀「皮克斯動畫二十年特展」,跟她們介紹這家為電腦繪圖開創劃時代里程碑的公司。創立這家公司的史提夫.賈伯斯,也是引領當代科技與生活革命的靈魂人物。他在一九八六年離開自己創立的蘋果電腦,成立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。二十年來拍攝了十一部非常賣座與具影響力的動畫電影,直到二○○六年他將公司轉賣給迪士尼經營,自己又重回蘋果電腦,推出許多現代人幾乎不可或缺的科技產品。
  AB寶知道這些背景故事後,好奇的跟著「瓦力」這個機器人在荒廢的垃圾場中漫遊。故事描述未來的地球因為垃圾堆積如山、汙染嚴重,所以人類只好紛紛移民到外太空居住,只留下一具打掃機器人瓦力負責整理環境。歷經七百年,瓦力獨自在垃圾堆中工作,他尋找一些有趣的廢棄物當寶貝,也逐漸發展出天真、好奇的個性。他模仿廢棄錄影帶裡的舞蹈,有了尋找舞伴共舞的念頭。
  這時,太空站裡的人類派出太空船,送了一個機器人到地球來觀察環境。這具摩登的機器人伊芙吸引了瓦力,跟隨她來到太空站。經過一番歷險,最後,在類似諾亞方舟的太空站裡生活的人類,隨著瓦力回到地球,這片曾經死寂的星球也有了復活的希望。
  電影結束之後,靜默半晌,A寶講話了:「地球真的會變成垃圾場嗎?」B寶也問:「每天晚上垃圾車收的垃圾會到哪裡去呢?我們不是有回收嗎?」
  我回答:「臺灣目前的垃圾回收再利用雖然做得不錯,但是對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區與國家而言,許多大型電器用品或機械零件是不容易回收的。不管是掩埋、焚燒或堆積,這些汙染物都會對我們生活環境產生不好的影響。至於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物品,處理過程中也會消耗能源。」
  影片中,地球因廢棄物、汙染、資源耗盡而喪失生機,其實也是這些年來大家心中的隱憂。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保護大自然的重要,卻忽略我們每天不斷購買東西、丟垃圾,就是在傷害賴以生存的環境。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的習慣,原來就是殘害地球的元凶!
  「吃不完,所以丟啊!」
  「舊了,所以丟啊!」
  「太麻煩了,所以丟啊!」
  「管它還能不能用,丟啊!」
  「因為便宜,所以愈買愈多!」
  身邊東西太多,就往垃圾場丟。地球的空間只有這麼大,若是等到某一天所有地方都被垃圾占滿,該怎麼辦?《瓦力》這部電影設定的背景,就是這樣一個未來世界。
  垃圾是現代社會很大的困擾與威脅。但我們或許忘了,在以前的年代,吃的、穿的、用的,一切物品用完之後都回歸大地,融入生態體系的循環。直到工業革命之後,人類才製造出大量無法進入生態循環的物品,而且這些物品大多含有許多會影響健康的成分。全球化競爭讓製造商從全世界尋找成本最低的原料,即使是高科技產品,也常常包含有毒的塑料和染料。
  當人口不斷增加,而全球以促進消費當作維持經濟運作、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,即便環保團體要求廢棄物減量與回收,恐怕汙染還是會持續增加。因此,我們必須將「禁止」、「減少」這些消極思考轉換成積極的想法—不是減少廢棄物,而是將廢棄物轉化為其他有用的產品。我們應該向大自然學習,建立全新的製造模式,任何產品在設計之初,就應該要求使用完不會變成廢棄物。如此一來,資源不斷循環利用,一個價值創造出另一個價值,生生不息。
  這個概念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事實上,相對於「從搖籃到墳墓」,這種「從搖籃到搖籃」的設計構想,世界各國已有不少企業與團體響應,付諸實際行動,至今已有近千種日常用品符合這目標。只有大家願意接受這個新的概念,並且以每個人的力量支持這樣的產品,才能夠避免《瓦力》影片中的「地球垃圾墳場」成真。
(康軒版九上國文)
延伸資源:
李偉文〈關於「瓦力」與「別讓地球成為垃圾場」〉,2022/03/14取自作家部落格「偉文隨筆」:http://weiwentw.blogspot.com/2018/09/blog-post_24.html

瀏覽數: